绘画创作中“画语”系统——以《国之器·图像志》系列为例

2011-07-20 13:13:00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摘要:当下主题性绘画再度成为美术界谈论的重要话题。众多艺术家热情投入其中,然而,也出现了急功近利,侧重叙事性、忽略艺术性等偏离艺术本质的问题。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认为以自由的状态、包容的心态,锤炼绘画语言,建构以艺术性为先导、叙事性为后继的主题性绘画画语系统,是提高主题性绘画艺术性的有效措施。
 

当代主题性绘画受到国家重视,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而且被赋予了诸多当代审美的特征与意义。艺术家自觉自醒,参与者众多,作品丰富,但也出现了诸如质量良莠不齐,急功近利,侧重对主题的叙事性图像表现,而轻视艺术性和精神性表达,流于说明性图解等问题。为了提高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艺术质量,创作者由心而发地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探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画语”系统,不失为有效措施。
 

这里所说的“画语”,有别于中国古代画语即画论,而是指决定绘画品质的语言和言语的总合,是绘画艺术追本溯源的根本属性。在笔者看来,“画语”包括绘画呈现的物质材料、思想观念、主题精神,形象塑造、色彩品相,创作过程、生产场域、展示空间,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使之组合起来的工具、手段和程序等。绘画作品中,诸要素关系整合而成的“画语”秩序,不仅包括各种物质内容,而且包括绘画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在建构属于艺术家自己的“画语”过程中,主题叙事与艺术表现的恰当融合至关重要,是提高作品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张振江《重器·天问》油画

120cm×180cm 2021年
 

一、紧扣生活,确立主题

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公式,道出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把美置于广阔的生活基础之上,撕下了美的神秘面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今天能有多少美的享受,今天就给多少,明天是新的一天,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它们。”绘画的主题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绘画的题材内容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绘画的表现语言也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正如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所说,“艺术在没落中升起”,唯有触摸时代脉搏的绘画,方可生生不息。

广义来说,所有绘画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主题,都是对生活中的人、情、事、物的反映,都表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都可称之为主题性绘画。狭义来说,美术史上的主题性绘画是指中西美术史上表现主旋律、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时代英雄的绘画创作。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主题性绘画”涵盖了20世纪以来所有表现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社会现实题材的绘画创作。因此,深谙主题性绘画的内涵,确立自己的创作坐标,使艺术主题与题材有明确的落脚点,艺术创作才能继续。艺术家对自我的认知,对时代的认知是确立创作主题的重要因素。在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中,确立创作主题和表现题材,对艺术家来说是创作顺畅的第一步。

就笔者而言,作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员,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见证且体会了国家由落后到发展、由贫穷到富强的伟大变化。这个新旧交替、世纪转换的伟大时代给了笔者太多感慨与畅想。因此,笔者顺理成章地选择了“科教兴国”题材,去创作主题性绘画。
 

张振江《重器·蛟龙号》油画

158xm×193cm 2021年

 

张振江《和平之盾》油画

180cm×200cm 2022年
 

二、省察时代,挖掘题材

艺术家对表现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与其个人的性格、兴趣和生活经历有莫大关系。对“国之重器”题材的绘画表现,始于笔者多年来对时代的省察,对生活的感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肉眼可见的提高。笔者有在国有大型重工企业和学校任教的工作经历,对科技、工业和人民生活等题材尤有感触。后来,不管艺术语言如何变化,创作的表现内容还是会聚焦这类题材,并乐此不疲。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先后创作了《师魂》《大工厂》《栋和梁——迈向新时代》《希望》等一批油画作品。近年来,高新科技产品纷纷涌现,为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是激起了笔者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与艺术激情。
 

油画《国之器·图像志》系列作品,以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果为表现内容。我国自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大批举世瞩目的高科技成果,如大飞机(运-20、C919、AG600)、歼-20、东风系列导弹、T99主战坦克、北斗卫星、高铁、国产航母、“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天鲲号挖泥船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丰硕成果,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器,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符号。它们凝聚着科技之光与艺术之美,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从器物层面来理解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高科技产品,它们是国民生产建设中的重要设施。然而,从人性的视角来看,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是人发明的。那些为人服务的生产资料,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更应该是在一般器物之上的“国之重器”。因此,通过器物直指人性,是创作的精神升华。笔者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将“人”的图像置入作品,将“人”的镜面反射图像置于每组图像的中心位置,以观者照镜、自我观照的方式生成具体活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形而下的高科技产品、绘画作品均蕴含着形而上的“人性”、“思想道义”,此乃《国之器·图像志》系列绘画创作的形而上之“道”。
 

张振江《重器·海洋石油981》油画

200cm×353cm 2019年
 

三、跨界拓展,生成画语

以卓越的“画语”创作优秀的作品,抒写当代中国的视觉史诗,是当下艺术家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艺术家需要练就高超的“画语”能力,并进行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画语”表达。

下面从多样的图像来源和综合的材料运用两个方面来讨论个人“画语”的塑造问题。
 

1.多样的图像来源

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形形色色的图像——传统纸质平面图像、当代数码虚拟图像、新媒介新材料图像,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代社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图像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如何创造具有当代价值的绘画?如何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图像资料为艺术创作服务?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家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国之器·图像志》系列油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关于图像素材的收集与处理。笔者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多方面、多角度收集大量相关的图像与文字资料,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形成创作的图像库,以此作为创作最初的视觉刺激和展开叙事性形象塑造的参考。第二,从图像中找到可以打动自己的审美激活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演化,转换为自己的审美理念。这一从素材图像到艺术语言的生成过程,就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衍化过程,既有模糊的预见性,又有太多的偶然性。创作者的总体能力和全面素养,是这个艺术生命体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基础。第三,以现场写生的方式收集素材,感受现场气氛。写生既是收集图像素材的手段,也是艺术创作的方式。为此,笔者前往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海油南海西部油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地,进行写生创作。高耸的龙门吊给人以巍然可敬之感,繁忙的生产车间使人热血沸腾,广阔的井架安装现场张扬着恢宏的气势……现场的感受如此真实与独特,这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张振江《重器·山东舰》油画

180cm×200cm 2021年
 

2.综合的材料运用

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不应拘泥于某个画种,或某种技法,而应采取中西结合、汇古通今、兼容并蓄、实验创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实践状态。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的贯通融合,使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独立性,纯化个体内在精神的艺术表现力,让创作个体处于一种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创作状态。物质材料对于绘画表现来说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材料是绘画表现的载体,任何绘画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呈现出来的;其次,物质材料又是艺术表现的本体,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形体、色彩、质地,成为艺术表现的本体语言;再其次,物质材料的精神文化属性使艺术表现得到了精神升华。在主题性创作中,保持自由自在、多元融合的创作态度,打破画种的边界,突破材料的限制,以艺术表现为先导,精神传达为主旨,进行抽象与具象、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叙事的综合表达,可以有效提高主题性绘画的艺术性。
 

在《国之器·图像志》系列绘画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对传统绘画材料——水性材料(水彩、丙烯、乳胶、色粉、墨汁等)、油性材料(油彩、油画棒、油漆、松节油、亚麻油等),非传统绘画材料(泥土、沙子、树枝、金属等)进行综合运用。主题性绘画“画语”呈现多样的艺术形态、媒介材料和表现手段,具有丰富、深厚的视觉形态和精神意蕴。一方面,物质材料的丰富、层次的叠合使作品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混沌状态,拓宽了艺术的维度,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另一方面,让人震撼的视觉性所引发的精神的深邃度,由各种物质和图像所指涉的意义,以及相互协同作用所带来的统一性、整体感和连贯性,又使人感觉到在张力下的聚合力。
 

结 语

对于艺术家来说,形成自己的“画语”系统是艺术表现成熟的基础。“画语”的生成基于艺术家的真情实感,须从心而发,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的“画语”没有张力,也没有意义。“画语”的生成并非自然天成,需要艺术家对自己有“天赋异禀”的自信心,“舍我其谁”的魄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艺术家具有多维的视野,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且应追溯历史,指向未来;需要艺术家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具有主体性的“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对于当下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存在的主题叙事有余、艺术表现不足的现象,笔者以为,创作者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画语”系统,使主题性与艺术性得到完美融合,不失为有效的措施。在主题性绘画“画语”生成的过程中,不论是抽象的综合材料绘画,还是具象的主题叙事性绘画,创作者都须追求主题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保持对“画语”品质的追求,从锤炼艺术语言和凝聚思想精神两方面着手,既从认识论上提高对主题性绘画的理解,又从方法论上提高主题性绘画的创作能力,充分挖掘艺术本体语言的价值,加深主题表达与“画语”表现的融洽性,使作品突破图解主题的艺术瓶颈,进而抒写伟大的视觉史诗。

【我要纠错】作者:张振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