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青年艺术推广我们还缺少什么?

2018-08-15 15:14:45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从“80后”到“90后”,从“青年艺术100”到“CAFAM未来展”,从“大学生提名展”到“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从“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到“新星星艺术节”等等,2010年起,以“青年艺术家”为主打的展览和推广此起彼伏,时至今日这些平台陆续到第五个年头或者正在接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活动,成功的推出了 “青年艺术”这一概念,但从艺术家层面来说,有多少大家可以记住的青年艺术家?我们现在拥有众多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和青年艺术家,但为什么大家都觉着还不够?还会去质疑?我们到底还缺少什么?
 
  五年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
 
  青年艺术家在任何时期都有,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期这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以至于很多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成为画廊机构争抢的对象,在毕业展时作品就可以有很好的市场反应,这一现象是好是坏很难去下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青年艺术家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而这在五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青年艺术100是一个始于2010年的艺术家推广平台,也是时下最成功的推广平台之一,青年艺术展览和推广热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它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为什么会建立起这样一个平台,负责人彭玮在谈到时表示,最初完全是为了给青年艺术家一个机会,因为他们太苦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那个时候恰逢经济危机,整个画廊业很凋敝,年轻艺术家更惨,本来就没有机会来展现自己,这样更没有机会了。我们就想自己做一个平台,帮助年轻艺术家,让大家发现他们,我们之前做文献的时候就做过一个研究。艺术家最关键的年份是在毕业后的3-5年之内这是他最困难、最迷茫的时候,他在这3-5年之内没有转型、没有放弃,没有做别的事,他肯定可以坚持下来,先不说画得好坏,这辈子只能搞艺术了,坚定这条道路走下去,这个时间点的艺术家是很关键的。”
 
  青年艺术100在成立之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经营理念,最初的形态是一个100人的大型群展,对于最初的运营情况,彭玮表示:“以前很多展览和活动都相对操作简单,参加完了就是参加完了,没有后续的跟进。第一届大家都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就是纯粹的一个展览,选了100个人,每个人三件作品。在这个上面呈现,我们开创了一个全国巡展模式,把这种大型活动引到北上广之外的城市让大家关注到当代艺术,关注到青年艺术家,在摸索阶段也便于操作。”
 
 
 
青年艺术100活动现场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之后,在之后的运营中青年艺术100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模式,对于这段发展彭玮表示:“第二年、第三年不能重复做同一件事情,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港澳台,做完之后觉得日韩离我们这么近,于是就做了 ‘韩日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后来又发现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很多平台在关注青年艺术家这一版块,我们就在全球范围内嫁接了几个成熟的青年艺术平台,2013年开始就和意大利‘拉古纳’的奖项合作‘影像艺术推荐展’。几年下来,我们从国内走出去,艺术家也要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了解国内的青年艺术家,渐渐就丰满起来。”
 
  上面讲到的是青年艺术100纵向发展的一个脉络,那具体到艺术家推广的层面,还是以展览为主要方式:“发现很多青年艺术家对展览没有意识,很多人随随便便就把个展奉献了,找一个能挂画的空间,大家吃吃喝喝一顿他觉得这个就是个展了。所以2012年底,我们又在参选中挑选一些艺术家开始帮他们打造‘处女秀’,第一个个展要好好地做,从头到尾的流程给他们梳理一遍,做完个展的艺术家就开始有意识个展是不能马虎的,必须要做出品质,对外也要发出你想表达的声音。”
 
  据彭玮介绍,由于之前青年艺术100的个展项目每年会做两个,从2014年开始,他们开启了介于群展和个展之间的“微个展”项目,对于这个这点,她举例讲到:“如果一个艺术家有好的想法和方案可以独立进行,但是又达不到一个个展的量级,微个展就是为艺术家的好想法服务的。”此外还会跨界和一些品牌合作,设立奖项和奖金,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作,尽可能在各个层面上满足青年艺术家各种各样的需求,同样也可以对所有的观众呈现出更丰富的一个多元的体系。
 
  对于这五年的发展,彭玮在总结时讲到:“五年前做青年艺术100的时候,国内没有这么多选秀的展览和项目,我们至少是把所有火力集中到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上的,成功地把学术、市场、以及人的目光吸引到了青年艺术家的群体,让大家关注到这是一个可以被关注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青年艺术100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平台从弱变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当下众多青年艺术推广平台正在经历和已经经历的阶段,像与青年艺术100同时期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新星星艺术节、CYAP青年艺术推广计划,稍晚点的中央美院举办的“CAFAM未来展”,近一两年的新绎之星青扶持计划,大韵堂青年创作人计划, 常青藤计划, 青年艺术+, 保利新绘画奖,三为青年,艺术三亚,旋构塔•时代青年艺术计划等等,算上已经有十年的今日美术馆的凯撒艺术新星和罗中立奖学金,实际上,这五年不仅仅是很多平台自身壮大的阶段,也是青年艺术推广平台集体壮大的阶段,青年艺术推广已经成为当下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力,在逐渐建构和改变着当代艺术的生态。

  青年艺术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上面我们看到,经过五年的积累,当下有众多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和展览平台,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已不是什么难题,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当下面临的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市场的肯定?学术的肯定?还是自我创作的突破?
 
  在CYAP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策展人徐家玲看来,当下的青年艺术家最需要的是实现自我的突破,在他看来,当下青年艺术推广的平台很多,但真正的成材率并不是太高:“像青年100,保利新绘画大奖,今日美术馆的大学生提名奖,罗中立奖学金都是与青年艺术家有关的,青年艺术家的项目看起来很多,作为一个扶持平台,成才率高的还是少,都在扶持青年艺术家,怎样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且是有效的,搭建出来对艺术家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还有待探索。”
 
  徐家玲认为作为一个青年艺术推广平台,要做对艺术家有帮助和有效的事情,而不是做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商业上的成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源于他最新在负责的项目CYAP艺术家驻地培训计划,这个计划邀请国内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和知名的艺术家、批评家来与青年艺术家进行交流,除了艺术知识的讲解之外,最重要的是深入到艺术家工作室,看这些知名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如何思考的,他的思想和理论来源是什么,如何支撑他的作品,作品又是如何与整个艺术系统形成互动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交流来帮助艺术家。
 
  关于这部分,徐家玲在讲到时表示:“每个老师在讲解时会涉及到与机构合作的经验,做展览的经验,创作作品的经验,他会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创作思路和方法分享给艺术家,这个是青年艺术最需要、最受启发的,反馈到我这儿的信息是大家都觉得很好,他们每天都头脑风暴,很多知识和经验对他们来说是颠覆性的,很多时候,青年艺术家从美院毕业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多都会遇到瓶颈期,这时候这样的交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我看来,青年艺术推广平台就是尽可能的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选项和内容,对于他们的各个时期的发展都要考虑到。”
 
  青年艺术推广平台不仅仅只是推广
 
  当下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这么多,每年有如此之多的青年艺术家获得展览和推广的机会,甚至有些因为这些奖项一下子成为艺术圈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像罗中立奖学金这样拥有十年历程的学术性奖项,那么在获奖或者推广之后,是否会跟进这些艺术家的后续发展呢?
 
  此前,罗中立奖学金赞助人仇浩然先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的采访时表示罗中立奖学金会每五年进行一个梳理,举办回顾展,邀请之前获奖的的学生参加展览,做总结梳理,给他们一个定位,这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第一次做罗中立奖学金的时候,就定位是一个培养的平台,一定的学术平台,一定阶段我们会做‘罗中立奖学金的回顾展’,就是邀请过去的获奖学生参与回顾展,对过去的成果做一个总结, 看看中间有没有一条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给他们支持,除了金钱之外,每五年做一个肯定性的‘回顾展’,为他们定位。”
 
  “青年艺术+”项目策展人姬忠鹏在谈到自身平台推出的艺术家现状时表示,获奖艺术家目前发展的都很好:“最佳艺术奖获得者胡柯有两件作品被美术馆收藏,新作品和个展正在制作和筹备中,马漓澧现在英国读书,彭丕刚刚做完欧洲的展览,在准备美国的驻留项目,彭晖去年年底在北京做了个展,刚刚又拿了民生美术馆开馆展的奖项,陈子风、梁致远、张贺、何玲也都活跃在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线,都有着不错的发展。”
 
  对于CYAP走出的艺术家当下的发展情况,徐家玲在谈到时表示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这里面除了平台的努力之外也与艺术家自己的努力有关,有很多艺术家最初参与时表现的非常优秀,但在后面慢慢的就是去了创造力,甚至是转行了,作为平台也感到非常的惋惜,另外青年艺术家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创作的手段和方式都在变化,比如之前是绘画的,后来做装置了,或者做行为艺术了,这里面有很多的变数,这种转变很难去把握和控制,这也是为什么青年艺术推广成材率比较低的原因。
 
  当然,平台本身的定位和理想也很重要:“今天我们在关注青年艺术家,给青年艺术家这么好一个平台,我希望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市场层面,除了市场层面还是尽可能地去帮助艺术家打开眼界,让他们尽量从我们的平台上成长起来,成为在艺术史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从我的角度讲,我希望CYAP未来能出来几个大腕,能够代表中国的艺术家,这是我的理想。”
  看似宽松的当代艺术平台
 
  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经过五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到强这样的过程,也使得青年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的主体,这本来应该是非常大的成就,但为什么还会面临这么大的质疑?为什么会成才率这么低?除了市场操作的因素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左右着当代艺术推广平台的发展?
 
  这点,在批评家胡斌看来与中国没有建立有效的当代艺术制度有关:“在现在这个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学院、媒体、艺术家、批评家等几乎被扭结成一套运作体系的当下艺术界,批评家能够仅凭自身力量突围出来吗?艺术家能够仅凭自身力量突围出来吗?诚然,一些美术馆和民间艺术机构也在力图基于自身的独立判断来挑选艺术家,但对几乎所有文化艺术系统均产生效应的国家产业化导向摆在那里,当代艺术庞大的生产机制摆在那里,你如何充分坚持你的立场?同时即便你以自身眼光推介出这些艺术家,他们的后续支持力量又在哪里?”
 
  在胡斌来看来,与以前的当代艺术家相比,青年当代艺术家进行具有挑战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创作的平台并没有更好,他们依然面临思维形态的压力,同时又受到商业资本导向的巨大冲击。至于如何去做,他表示:“青年艺术家要获取真正有效的平台,从小处看是有赖于独立的艺术资助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大处看则需要整个艺术体制系统工程的变革。只有从制度上,盈利和非盈利的艺术系统能够分级分层、有序地发展起来,当代艺术家的生态链才是良性的。但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降临,这里面有青年当代艺术家自身的责任,也有着力于为青年当代艺术家打造平台者的责任。”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推广,确实有着很宏观的大背景在制约,但具体到推广平台本身,制定的众多计划是否能够真实有效的落实下去,只有参与的艺术家与平台自身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漂亮的规划,有多少展览的举办,卖掉了多少钱,而是对艺术家真正的关心,关心他们的创作,关心他们的思想,关注艺术本身,作为平台,要做的是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不是规划他们的选择。

【我要纠错】作者: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