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赫的“六法”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09-07-21 08:18:00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摘要:文章通过对谢赫“六法”的理论的阐述,并运用“六法”理论来指导绘画基础教学活动。

关键词:“六法”基础教学;运用

绘画基础教学主要以造型训练为主。即以素描、色彩入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在基础教学中,我国一直沿用从前苏联引进的契斯恰柯夫教学方法以及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方法。同时,徐悲鸿也把欧洲的绘画体系带到中国,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上教学方法不乏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培养大批优秀的绘画人才。但从中国本土绘画体系出发的现代基础教学的方法并不多见。下面从谢赫的“六法”来谈绘画基础教学。同时阐述如何运用“六法”来指导基础教学。
一、谢赫的“六法”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编著了一部画论——《画品》。这是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绘画品评论著。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六法”的提出。“六法”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那么,何为“六法”?简言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二、“六法”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高的原则。主要是指生动地反映人物的精神气质、情韵。是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都以机械描摹对象作为基础训练的目标,以测量来谋求形象的准确,却忽略感受力的培养。就像唐朝张彦远所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气韵是指把对象的精神、性格、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而“生动”只是“气韵”外在的表现形态而已。利用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认识、体验、探寻,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感受力。从而使学生从对象中发现、挖掘出一种特定的气质、特征、神态来。这一切观察和体验汇合成一种印象,深深地映入脑中。并以此作为绘画最终效果的评判。也为作品的品位和格调确定了方向,并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达到这一目标。这样的基础训练,学生既能掌握造型的基本要素,又能使作品生动感人。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上讲究抑扬顿挫,有力度。也是因为中国画中的线条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其内涵是指:骨架、骨势、骨质、骨力。虽然西方绘画强调科学性,但也运用笔触、线条来描绘物象。因而,“骨法用笔”对基础教学也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线条的快慢、缓急、轻重、浓淡等来表现物象的外形特征、质感、量感、空间感、体积感等等。还可以延伸到绘画中的笔触,画者不仅可以用笔触塑造形象,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梵高的笔触扭曲、旋转,来抒发自己激烈的情感。塞尚的冷静、理性的有机组合的笔触,是形成画面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典型的范例,足以说明笔触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指导学生从笔触的变化中,领悟用笔给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造型以客观的事物为依据,准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描绘物象的过程。中国画中的“应物象形”更强调物象的外形特征以及结构特征,重感觉、重神韵。而西方造型体系是按照科学规律来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空间关系。虽然西方的造型训练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但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模仿对象、抄袭对象的恶习。“应物象形”恰恰启发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形的再认识、再理解,摆脱对真实形的禁锢。从而恣意夸张外形,提高形的表现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指根据物象的差异,准确地涂色,并能巧妙地进行色彩搭配,达到色彩的表现力。我们以往的色彩训练都是以条件色体系作为准则,固定的地点、时间、物象、画者,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转换和变化来塑造对象。这样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思路混乱,而产生画面的各种问题,如:花、碎、乱等。利用“随类赋彩”的方法,采用单一的固有色体系来安排色块,既能协调好色调又能提高色彩的搭配的能力。使学生认识色彩,控制、把握色彩。从而提高色彩素养。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指画家营造、建构物象的位置及配置物象的动作。也就是构思、构图。通俗说法就是把合适的事物放到合适的位置。许多学生有一种不加思考、上来就画的坏习惯,通过对“经营位置”的讲解,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研究构图模式,并讲解一些具体的构图规律,如中国画中的构图定律:主宾、顾盼、开合、聚散、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等等。帮助学生探寻新的构图方式,提高学生的建构画面的能力。使其作品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更有感染力。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是指临摹前人优秀作品的一种技能。临摹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但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的目的。学生对临摹的大师的作品常常不以为然,心不在焉 。这种看法和做法,主要在于学生对临摹的目的不够明确。另外是对经典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深度不够所致。所以首先要确定学生不要模仿作品的外在形态和效果,而要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传神、传形、传意、传情的部分。然后再从画面的线构成、黑白灰构成、色块构成去探寻绘画的内在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收前人优秀的养分。
“六法”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切忌重视一法而忽视另一法,应齐头并进,严格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绘画的训练方法和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常宁生 《国外后现代绘画》[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2.黄珂《素描教学》[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3.葛鹏仁 《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我要纠错】作者:程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