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卉随笔集《与艺同行》解读

2016-09-02 09:50:18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被文化二字熏陶着。这是我在文化部门工作二十年的直接感受。譬如,在京城数以万计十万计的文化从业者中,有多少人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是内行?又有多少人能经常到剧院去看各种演出?在社会的普通人当中,如若你告诉他你在文化单位工作,人家肯定要把你与艺术二字联系在一起,即使你并不是什么艺术家。
 
    其实,一个人懂不懂艺术,有没有艺术修养,与他的工作性质没有必然的关联。诚然,在文化单位工作,大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知道的很多作家、诗人、画家,他们最初都不是搞艺术的。譬如,齐白石最初是个木匠,鲁迅最初是个医生。至于莫言、贾平凹,他们最初也不过是个种地的农民。但就是这些个半路出家者,最终却成了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是奇迹吗?当然是肯定的。
 
    因此,当年轻的女作家筱卉近日将她的散文、随笔书稿集中发给我,希望我给看看,并告诉我她打算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时,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一个写作者,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对事物的认识表达在文章中,并且通过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与你去分享,该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
 
    我不知道筱卉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写作的。我认识她,是在我的文学博客里。后来,闲暇我也到她的博客里去浏览,发现她的散文、随笔、诗歌写得很有味道,就从中选了几篇,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文化报》美文副刊上。筱卉的诗文,最初写得比较简单,不大放得开,我与她电话交流过几次,她总担心写不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题材。这也难怪,在广州画院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有的在全省以至全国还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自己出手的文字,还不足以达到一定高度,难免会被他人嗤笑。但后来从她为画院里的领导和诸位画家撰写的随笔中,发现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在画院里,不论是举办画展,还是集体采风、作画,以及私人间的聚会、旅游,人与人之间总是相处融洽,互相帮助,弥漫着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我为筱卉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位感到无比庆幸。即使累点,也是累并快乐着。
 
    筱卉的艺术随笔,主要是写跟美术相关的见闻与思考。作为文学体裁里的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样式,它不同于杂文的偏重议论,也不同于叙事、抒情散文的描述,它强调的是作者在见闻中的思考与联想,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喜欢这样的对艺术的解读方式,在画家中,周思聪、吴冠中、韩美林都写过很多类似通俗易懂的谈艺随笔。在作家中,也有人写过,如铁凝在《遥远的完美》一书中,就以艺术随笔的形式对中外五六十位画家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我想,筱卉选择画人画事,是有意在给自己设高台,同时,也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注重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人。写纪实散文,或者写关于人物的随笔,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即过于记录表现人物,会淡化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判断;相反,过于表现作者的思想,会令被采写的人物不悦,认为喧宾夺主。
 
    以我对筱卉的艺术随笔把握,我觉得筱卉的写作态度是平和的,她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画家。她的这种平等在于,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画家们的生活,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感知在不动声色中表现出来。她的文字表达是清新的、智慧的、情趣的,也是充满浓浓的情意的。从她的文字中,你可以说她不会把某个人在理论上拔得多么高,可你一定会感到这个单纯的女孩子她在用眼用心和你平等交流。就读者而言,他们是不愿看到那些枯燥的理论和人为的拔高溢美之词的。在当下现实的社会里,真实比现实更具有可靠性。
 
    我看过筱卉几张照片,那是她唱歌和做主持人照的。起初看,有点让我惊讶,在我的感觉里,这个说话宛若吴侬软语般的女孩何以有如此的爆发力?等我看过她的《蜕变》、《要风格还是要花样》、《刺激灵感》、《惊人的暗示》、《选择与舍弃》等篇什后,我从她的艺术思辨中终于悟到了她的力量所在。我很欣赏筱卉在《生命中的平淡时光》中所说的:“心若安宁,便是你的时光。”
 
    最近一两年,我与筱卉联系得比过去少了一些,不知她把注意力都投到哪里去了。通过阅读这部书稿,使我对今日的筱卉刮目相看,总体感觉她的文字大气了,思想活跃了,而且在写作上找到了自己的路数,或者说逐渐形成了风格,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筱卉这些成绩的取得,想必与她的勤奋有关,更多的是在烦躁的都市生活里,她能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一步步坚实地按照自己的理想一路走下来。一个在生活中拥有诗和远方的人,她的文字和人生一定是非常精彩的。鉴于此,我在这里衷心地为她点赞,也相信她今后的写作之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我要纠错】作者: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