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牵头推出的《非遗丛书》

2016-09-02 18:21:58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厂甸庙会》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圆明园传说》 《京西民谣》 《小靳花範葫芦》 《京西太平鼓》 《太平歌词》《千军台庄户幡会》 《风筝哈》 《永定河传说》 《京西幡乐》 《单弦牌子曲》 《傅氏幻术》 《北京琴书》 ……在日前结束的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民协组织编纂出版的中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以下简称“ 《非遗丛书》 ” ) 48本和英文版19本的集中亮相,仿佛打开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宝箱” ,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市面上关于非遗的书籍并不少,但这些书往往只针对某个或某类传统技艺,内容上局限于描述艺人的个人经历,以及解说传统技能和手艺,作者多为传承手艺的艺人,对艺术门类的描写有余,理论高度、剖析视角等均有不足。而本次北京市文联牵头推出的《非遗丛书》则是首套系统记录北京市入选国家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系、表现形式、代表作品等相关资料的系列丛书,每个项目一本,每个类别采用相同体例进行编纂出版,在过去四年的时间内共出版了48本,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等非遗项目。
 
  “在图书编纂过程中,北京市文联组织专业作者队伍,开展专业化调研工作,以强调《非遗丛书》专业性和学术性,并加强作者、非遗传人、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图书内容的原真性。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刘铁梁介绍。以《小靳花範葫芦》的作者杨金凤为例, 60多岁的她因葫芦生长期长,曾连续两年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跟踪进行田野调查,“这个项目其实比较冷门,我们不太了解,要把它写成一本书其实很难,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以及田野调查。两年多来,我每天开车100多公里到葫芦生长的地里,从早晨4点多到晚上9点多,深入了解传承人的工作,详细记录葫芦的生长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这种技艺类的非遗书籍” 。
 
  翻阅这套丛书,给读者的一个直观感受是书中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是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比如《北京琴书》 ,除了涵盖北京琴书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内容,还讲解了琴书怎么演奏,曲牌是怎样形成,如何即兴创作等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内容。 《延庆旱船》也在概说了延庆旱船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风格特点、社会价值等内容之后,详细地说明了延庆旱船的音乐曲牌、人物造型,以及一只船、三只船、九只船等表演形式的动作、套路、道具制作,以及场记说明等。“我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这方面的图书其实还不多,丛书为理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为该艺术门类的从艺人员提高技艺提供了范本,也为非遗项目的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途径,书中许多的信息都是独家的,具有很强的‘说明书’的效果,比如我们如果想深入研究某个非遗项目,便可以按照书中的介绍去寻找对应的传承人,大大提高了效率。 ”读者赵宁表示。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