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园文学批评的好

2016-09-18 19:07:05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与蔡家园的那次关于批评的闲聊,我已记不清发生在什么时候了。我只记得,我们聊得很深入。虽是闲聊,却又不是漫谈式的东拉西扯,而是很默契地严肃认真并“主题”明确。比如,我们坦诚地说到批评写作的困惑,说到各自喜欢的批评风格,还谈及许多当下批评的病症。现在想来,那些过于琐碎的言谈,其实都情不自禁地出自我们内心的喜好、趣味和价值诉求,都来自我们切身的编刊经验。当然,我们也免不了发发牢骚,为平日里不得不编发一些差强人意的稿件而对当下的批评、学风有所指摘。这看上去似乎有失风度,却也是编辑生活中真实的部分。

  正是那次闲谈,让我把蔡家园认作一个坚定的致力于文化批评的写作者,一个有担当、有魄力、以批评介入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批评家作为时代的一分子,必须成为历史变迁和文艺发展的在场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介入现实。 ”而我所钟情的批评样式,更偏于感悟式的审美批评,阿尔贝·蒂博代提出的“给每日以生命”的自发的批评对我影响至深,哈罗德·布鲁姆关于审美批评的经典论述被我奉为圭臬,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批驳圣伯夫时推崇感觉轻视智力的肺腑之言让我唏嘘。如此一来,在批评的问题上,我似乎必须得与他“划清界限” ——如果一定要把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二元对立的话,我承认这条暗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界限的确存在。然而,批评也如同创作,流派和理论之种种纷争,往往无法涵盖具体的写作及其文本——蔡家园的批评集《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再次印证了我的看法。

  阅读蔡家园的这本批评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就像我总期待在文学中遭遇被“惊吓”的感觉——文学之事总不能如喝白开水,让人不咸不淡,批评亦如此。在此之前,我虽然看过蔡家园的一些批评文章,但并没如此的系统和集中。此番阅读,我之所以感到惊讶,与刚刚描述的我先入为主地认定他是一个文化批评者有关。因为文化批评的写作,常常要像一把冷峻的刀子,去解剖摆在面前的作品与事件,它的理性克制、理论诉求和思想标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排斥和摒弃文学的一方审美天地。而蔡家园的这些批评文章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全然不是文化批评所一贯的“理论演武”和“过度阐释” ,也不是当下的一些文化批评所日渐表现出的思想疲软、面貌同一;相反,在整体上,是丰盈的审美体验和深入创作肌理的文学经验充盈其间。

  与作品紧紧交融的感性体悟和审美发现,不仅构成了蔡家园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他结构一篇批评文章的方式,是他在文章中发现问题、论证观点、推进论述的方法。可以说,审美感悟是他字里行间的密码,更是文章背后主宰一切的看不见的武器。比如,他写作家普玄,从普玄走路的姿势察觉到他“奔跑”的欲望,遂以“奔跑”为箭矢,进而透视他的作品,类似“一个‘奔跑者’必然垂青速度”这样的句子,读来有如酽茶的味厚色浓。比如,他以“焦虑”这一现代人的精神病症为切入点,考察刘继明的小说创作发生论,深入到刘继明的生存焦虑、身份焦虑中,挖掘小说内外刘继明真实的生命旅程,读来让人慨叹不已。我尤其喜欢他书中一些文章的起始句,这些句子不仅让他的批评有别于论文,更显露了他文字所携带的明敏个性。例如,“人淡如菊。初次见到他时,这个词一下子就从我的心里冒了出来。 ”“我想,一个乐于给自己取许多笔名或网名的人,一定是不甘于平庸生活,而充满了激情和幻想的人。 ”“已经十多年了,心中总有一种东西在燃烧,总想为张承志写下点什么。 ”“我相信周李立在电脑里敲下‘小马的右手’这五个字时,心中一定翻腾着窃喜和得意” ……

  蔡家园的批评之所以呈现出浓重的感性特征,还在于他能够深入创作的内部,这是他从事批评写作的优势,更是让不少批评者“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多年来,他在编辑工作之余,会不时地移情创作。长篇小说《一路尖叫一路飞》 ,长篇散文《松湾纪事》 ,随笔集《书之书》 《去图书馆约会》 《活色生香》 ,以及《远走高飞》《都是你惹的祸》等二十来个中短篇小说,两个剧本等等,共计一百多万字,是他业余时间的辛劳所得。他那几乎无迹可寻其所谓“路数”的批评,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流溢的感性之美,想必都得益于他创作的经历。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批评写作的规律,是考察一个批评者时,人们所惯用的研究方法,但对蔡家园的批评,这并不适用。他进入每个作家和文本的视角千差万别,就像文学作品自身的千姿百态,他的研究角度也不尽相同,很难进行归类。浸润着深厚的文学修养的批评文本,必然是独特的,它没法复制粘贴式地成批生产,而只能真情流露,任由生命个体恣意挥洒人生的思想图景。

  蔡家园文学批评的好,我并未一一尽数。比如,他的问题意识特别强,几乎他每一论述的“点” ,都是带着问题进入的,读者会不自觉地跟随他那思考的脚步走向深思;比如,他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深邃,使他仿佛站在高处,对作品的考察,从不会偏离时代和社会那具体而微的情境;比如,他的思想采取感性的表达方式,具有穿透力的同时,让人读来顺畅惬意,全无生硬艰涩之感……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我始终没法用审美批评或文化批评或其他什么批评方法,来为他的批评命名。行文至此,我突然意识到,我用我所偏爱的审美之维,来描画蔡家园的批评,多半会让他疑心我在借他言说自己的事——其实,我无意弱化他批评的思想力量。我当然知道,若用文化批评的路子谈论他的批评,突显思想之美,那会是另一套更为高大上的讨巧说辞,而关于他批评中我所欣赏和认同的地方,对他来说,可能并不是“重点所在” ,也无法让他由衷地认可。所以,此文完成后的一个直接后果,很可能是,我和他之间又要进行一次主题明确的“忙”聊了,而且,表达各自的批评观、价值立场和趣味诉求,将成为那又一次聊天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