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文物借数字化“显身”

2016-08-29 17:37:25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刘修兵 文/图

    一幅来自西藏拉萨大昭寺15世纪的壁画,因为保护被揭取后一直保存在库房,普通游客难窥其真容。如今,在大屏幕上,其色彩、线条、人物状态,甚至因年代久远在原壁画上已无法辨认的文字都清楚可见。这就是日前初步建成的“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的一大成果。

    “通过高真数据的收集,需要修复的壁画裂痕的长度、面积及变化在这个数据库中清晰可见。”负责“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建设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告诉记者。

    “大昭寺寺管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寺藏文物的保护和整理,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保管库房,指定专门人员加以管理,但是由于对现代文物管理理念和要求了解不多,对寺庙藏品目录和要求不太理解,文物管理和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大昭寺寺管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寺管会同意由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帮助寺庙做全面、系统的文物鉴定,建立现代文物管理系统。

    “我们观念中的藏传佛教文物,被广大藏族群众和僧人视为‘法物’,具有神圣性。习惯上,寺庙往往将一些古佛、旧唐卡奉为圣物,高殿深龛供奉,外人很难接近。加之近年来不法分子偷盗文物之风盛行,使得寺庙将更多文物转移到专门的藏宝室或者深锁箱柜内,增添了我们了解寺庙藏品的难度,多数寺藏文物连保存位置、数量等基础数据都不清楚。”罗文华表示。为此,从2013年开始,罗文华和他的团队在大昭寺整理寺庙藏品,共整理出佛像、佛塔5051件,唐卡1439件,共计6490件;同时拍摄了每一尊铜造像、铜佛塔的360度影像、10个角度的高清照片以及题记和细部照片,每一幅唐卡的正、背面以及画面的高清照片,题记和必要的细部照片。

    “我们根据藏传佛教文物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在这个系统内,既有符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管要求的详细文物记录,又有高清影像资料;既有现状描述,又有参考资料。未来可以作为展览、研究和宣传的基础。”罗文华说,此次文物数据库采集过程中,他们按照故宫博物院藏品保管要求,对每一件文物统一编文物号,记录库房和文物柜的定位,并对每一件文物的汉、藏、梵文3种文字的尊名,以及材质、时代、尺寸、产地、重量、现状、题记、描述、参考资料均做了详细的记录,其标准和详细程度远比博物馆的普遍水平高,也是西藏寺藏文物中最规范、最系统的整理。

    据悉,大昭寺于2014年完成觉卧佛殿、法王殿泥塑造像数字化工作。2015年,罗文华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大昭寺觉卧佛像龛和二楼雪惹拉康现存早期壁画以及库房现存早期壁画的数字化;2016年开始建设“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当下数据库已经设计完成,绝大部分数据已存储在数据库中,目前正在为数据库中每一件文物撰写说明文字。今年5月,他们又开始拍摄一层回廊壁画,此项工作尚在进行中。

    “每次我们都要等游客离开后才能开始工作,一般是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至午夜12点左右。”罗文华告诉记者,佛像的移动等都是由大昭寺的僧人负责,而拍摄、记录工作,则由他的团队负责完成。

    罗文华介绍,他们将于2017年内完成“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藏文界面,并完成大昭寺壁画数据影像采集和壁画三维数据库的建设。随后将陆续完成大昭寺古建筑的数字化,进一步完善“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

    “西藏寺庙文物的保存位置往往不确定,数量不清晰,年代和现状不清楚,此次大昭寺寺藏文物的整理和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以上的问题,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针对寺庙僧人的使用特点,在数据规范化、统一化的基础上,数据库的设计要达到简单、清晰、明白易懂,使用时易上手、易操作、更安全,为此我们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数据库。”罗文华说,此次工作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更加符合藏区文物工作人员、寺庙僧人使用的,符合藏传佛教文物实际状况的文物管理与保护数字系统。“这项工作对于西藏寺藏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具有示范效果和意义,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一方面有利于解决藏区寺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严重滞后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藏传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他说。

    “这是对西藏寺庙文物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符合国家文物局规定的系统和标准的整理,工作标准远超过大多数博物馆的要求,其数据库的内容和标准、图像数据的采集也超过了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标准,每一件文物不仅有标准化和详细的记录,而且有360度的影像和所有方位的高清照片,对于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细部还要补充高清照片。可以说,目前‘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在多个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外博物馆。”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我要纠错】作者: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